我们研究《道德经》,经常遇到版本的问题——通行本的《道德经》,有多处被篡改的痕迹,据说五千言中,被篡改的地方就有近700处,就算是当前存世最早的版本,七十年代出土的帛书版,也是汉代删减过的,并非老子所著的最初版本。

bsbdej1.jpg老子画像

更何况汉代距离《道德经》成书的时间,大约700年左右,在如此长的时间跨度之中,难免会有被篡改或抄错等情况,或许正因为如此,历代以来,研究《道德经》的作品,虽然多到数不胜数,但这本书到底说了些什么,却仍扑朔迷离,引人遐想。

当然,我们在此并不是说,《道德经》被严重篡改之后,就失去了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恰恰相反,正是由于它被多次篡改,才更能显现出它的价值——试想一下,有谁肯去篡改一本毫无价值的书呢?

因此,《道德经》一书,尽管被严重篡改,但我们依然可以从只言片语之中,读出它的价值,甚至微言大义。

以下我们就以“大器晚成”这一概念来举例。

bsbdej2.jpg老子画像

所谓“大器晚成”,其实出自于通行本《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即: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大意是说,大的器物,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加工才能做成,后来人们经常用这一概念来比喻能成就大事的人,往往成就的时间会显露得较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