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本道德经第五十三章
[原文]:使我介然有知①,行于大道,唯施是畏②。大道甚夷③,而人好径④。朝甚除⑤,田甚芜⑥,仓甚虚;服文彩⑦,带利剑,厌饮食⑧,财货有余;是谓盗夸⑨。非道也哉!
[译文]:假如我有点知识,我就在大道上行走,怕的是走邪路。大路很平坦,而人却喜欢走捷径。朝政很腐败,农田很荒芜,仓库很空虚,而穿着锦绣衣服,带着锋利宝剑,吃厌了精美饮食,占有过多的财富,这就叫做强盗头子。多么不和乎道呀!
[注释]:①使:假使。②施(yǐ):斜、邪。言行于大道之中,唯惧其入于邪道。③夷:平坦。④径:崎岖偏邪的小路。⑤朝(zhāo):在此泛指好时光。除(zhù):(光阴)过去。⑥芜:荒芜。古人以农为本,田甚芜指荒废了正事。⑦文采:华美的衣服。⑧厌:沉溺。⑨盗:非法获取。夸:奢侈。
[引语]:这一章说明多为帝王的施为是在为引人入盗的做法张目,不是大道。哪怕我只是一阵阵的明白,行走在大道上时,最怕的就是歧路。大道是如此平坦,但人们却偏爱走小路。时光过多地荒废掉了,田地过多地荒芜了,仓库过多地空虚了,却还穿着华服,佩着利剑,吃着美食,而且家有余财,这就叫做小人的奢侈。完全不合于道。
这一章尖锐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矛盾现象。在《道德经》一书中,有几处谈到这个问题,如三章、十九章、五十七章、七十五章等。本章描述了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尤其是统治者凭借权势和武力,对百姓姿意横行,搜刮榨取,终日荒淫奢侈,过着腐朽靡烂的生活,而下层民众却陷于饥饿状况,农田荒芜、仓藏空虚。这种景况,无怪乎老子把统治者叫做“盗竽”。这一章的内容也可以说是给无道的执政者们——暴君所画的像。
[评析]:杨兴顺说:“‘盗夸’之人过着奢侈生活,而人民却在挨饿。按照老子的学说,这类不正常的情况是不会永远存在下去的,人类社会迟早会回复它自己最初的‘天之道’。老子警告那些自私的统治者,他们永远渴望着财货有余,这就给自己伏下极大的危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四十六章)。这样,他们违背了‘天之道’的法则,而‘不道早已’(三十章)。让早已忘却先王的金科玉律的自私的统治者不要这样设想,以为他们的力量是不可摧毁的。这样的日子是会来临的:统治者将因自己的一切恶行而受到惩罚,因为在世界上,‘柔弱胜刚强’。老子对于压迫者的炽烈仇恨,对于灾难深重的人民的真挚同情,以及对于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社会政治制度必然崩溃的深刻信念——这些都是老子社会伦理学说中的主要特点。”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从社会稳定与发展的角度,抨击当政的暴君为“盗竽”,这是从老子开始到庄子的道家最为可贵的重要观点。在庄子外杂篇里,他提出“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这是传统的观点。事实上那些“财货有余”的人才是货真价实的“盗竽”,“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是从被压迫的劳动者的利益出发而发出的呐喊。从这种观点中,我们也感到这说明了老子并不是腐朽的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代言人,而是真切地代表了广大被压迫劳动人民的愿望。心得:现在的社会,贪婪腐败如白蚁吞噬着砥柱,一边是寻欢作乐一边是食不果腹。
[延伸阅读1] 河上公本道德经第五十三章 王弼本道德经第五十三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