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得道?《道德经》里有记载吗?

凡被称为经者,都是理事圆融之宗本。不但要说通道理,还得交待方法。老子《道德经》里有很多修行方法,但不得法者都自然地忽略了,还以为是单说理呢。依着憨山大师的注本,我们扒一扒老子《道德经》里隐藏的功法。

1、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是功法一,又玄是功法二,这一二之法,就是众妙之门,就是道之入门路径。

什么是玄?参考前一句“同谓之玄”。玄者,同之谓也。同者,无分别也。无分别心,这是入道第一步。无分别这个心也不再分别,这是第二步。这不是功法么?真正做到第一步,成声闻缘觉;真正做到第二步,玄之又玄,成菩萨了!

2、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圣人之治,我们通常理解为治人,殊不知也是在说修己也。虚其心——止念,实其腹——只重真实需求,去掉多余的欲望;去欲,弱其志——去固、去必、去执,强其骨——常言骨气、增强自觉力。这难道不是戒和律吗?

3、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不多言——止语。守中——意守丹田。中者,虚也。下丹田、中丹田、上丹田,不都是身中之虚处么?

4、第八章上善若水篇,以水为喻,隐藏着不争之德的修行路径。居善地——随遇而安。心善渊——心量不断扩大(参考佛说观经)。与善仁——如何布施。言善信——如何发心。正善治——如何事人。事善能——如何做事。动善时——如何应机而动。看到这儿,你还会那样理解老子的“无为”吗?

5、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请注意最末一句“是谓玄德”——这就是得道。这一章不但列举了修道功夫,还确定了判断是否得道的标准。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营者魂也,魂好动而魄好静。“抱一”者,动静一如也。“载”者,承载之意,用各种或动或静的方法,修心到动静一如之境。如何才知道修成了呢?“无离”——没有一刻不如。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道家练气方法很多,以观息为例。“专气致柔”——系念一处于呼吸,越来越轻缓,如何才知道修成了呢?跟婴儿的气息做比较,特别观察一下熟睡中的婴儿,呼吸中没有一丝粗重,均匀酣然而香甜。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玄览——修有所得的表相,疵——通雌,有所保留之意。修行有所得,也会着相,此德相非实德相,也需要放下、清除。正如第一章所言“玄之又玄”,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何才知道修成了呢?无疵——不留一丝痕迹,连得道者的样子也没有。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道修之于身而用之于外,能用之于外者,已是菩萨境界了,齐家治国做得对不对?无为——不存心干预、自然而为是标准。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天门者,枢机也。圣人修身事人,施设方便,怎么知道做得对不对呢?无雌——没有一丝存心、做作的痕迹。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这句好理解,你成了大圣人,宗通亦说通,能摆脱“我是大圣人”这样的意识限制么?如果自以为是,争论是非,就说明修行不够。

6、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为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这是止观双运之法。视之不见,如何不见?返观于内;听之不闻,如何不闻?返闻闻自性。搏之不得,行住坐卧皆如如内守也。

“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形成六界。这六界各各有别,但“不可致诘”——不可穷究其中的差别,真有差别耶?一样的虚妄之物,哪有什么差别!故混而为一。这个一是什么?分开说尚且含含糊糊,混在一起就更没法说了,只能勉强描述一下: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为什么要描述呢?因为这是修行真实体验到的。老子没明说这是无量光,而是遮着说“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为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无量光怎么修?参照佛说观经。

六根向内,这不是闭关么?

闭到什么程度?如第二十七章所言“善闭者无关楗而不可开”。

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与这章同。

7、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俨若客。涣若冰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得道之人是什么样?也就是说,什么是德相?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这样断句更好。微者,搏之不得也,似有似无。妙者,不可言也。玄者,同也,虽然搏之不得,但与万物同在也。通者,与万物相融也。不可识者,难以捉摸也。

“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难以捉摸,为什么还要想形容呢?因为那是修道之人的真实体验,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

“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不敢为天下先也。

“俨若客”。为客不为主也。

“涣若冰将释”。待人接物,暖然似春。

“敦兮、其若朴”。老实巴交的样子,貌似没有开化。

“旷兮、其若谷”。像个无底洞,走近他都害怕掉进去。

“浑兮、其若浊”。常人有的毛病,他好像也有。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之徐生”。虽然看起来也有些跟常人一样的不道表现,但其内在之静定功夫,会使其越来越清澈。虽然看起来安于现状,但久久纯熟,功到自然成,修身齐家,治人事天,无为而无不为。

浊以静之徐清,安以久之徐生。先修止,后修观。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最后一句是重点,“不欲盈”——知止也。修道的秘方是什么?

保此道者不欲盈。能修成如此的德相者,知止而已!知止怎么修?佛道两家都有。

8、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这一章与“戒定慧”同,也有止观。哪句讲戒、哪句讲定、哪句讲慧?哪句讲止、哪句讲观?留给同修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