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始·道德经》

前言(二)

我们分析完《黄帝》、《老子》、《关尹子》三种思想体系各有偏重所长后,咱们还得先从《道德经》学起。为什么呢?因为《道德经》自古以来被人误解最深。有人以《道德经》“清净无为”思想作为行为指导,非但没有明德悟道,反而是傻傻地消极蹉跎了一生

 

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谈(也就是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的父亲),在《论六家要旨》里是怎么评价道家思想的呢?

 

他说:“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他认为道家思想是兼容了其他诸子百家的长处,而规避了他们的短板和偏执一端。按照道家思想来处事,简单易行、且事半功倍。

 

可是这段话与我们普通人对道家的认识一致吗?显然是大有出入的!我们普通人所知道的道家,不外乎清静无为、恬淡不争、清心寡欲、隐忍退让等等这样的形象。这难道真的就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集诸子百家优点于一身的道家思想真面貌吗?你如果这样做的话,难道就真能事半功倍吗?我们不免会打个问号了。

 

其实大家在读老子《道德经》的时候,总是注重了老子一句话的前半句而忽略了后半句。比如“无为”后面还有半句叫做“无不治”,无为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目的是“无不治”。无为后面有时候还接“无不为”半句,就是该无为无为该有为有为的意思。再比如“不争”,后半句是“莫能与之争”,不争是手段而非最终目的,目的是要达到“莫能与之争”。再比如“无私”,后面还有半句是“故能成其私”,无私也是手段,成其私才是目的。如果你为了无为而无为、为了不争而不争、为了无私而无私,那不叫智慧,那叫犯傻。这些个“无为”“不争”“无私”等等手段,叫做。所以在先秦时代道家的思想又叫做“黄老道德之术”,是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术。方术的意思是,技能和策略。也就是说不管是修身还是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那都是需要方法和策略的,那是个技术活儿!非智者不能为之。“方术”这个词,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逐渐产生了歧义,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一点。

 

我们后世一般认为道家太过玄虚、不可捉摸、华而不实,但这其实是对道家的一种很深的误解。道家是最重“追本务实”的,不舍本逐末、也不顾本舍末,而是本末兼顾的。这就是司马谈所说“因阴阳之大顺……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到底是该本、还是该末,那要看具体形势,而不是死板教条。因为“名与法”“儒与墨”都是偏执一端的教条主义,而道家“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集诸子百家所长于一身,强调的是相机而用、因势利导,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因势而为,这叫做“无招胜有招”。啥意思?非常时期就要用非常手段,平常时期就要用平常手段。根据当前实际形势该用什么招,就用什么招,以最佳的方式方法达到最佳的目的,这就是“周行妥善”。

 

真正的道家从来不讲究什么“普度众生”,他“只度精英”。“上士闻道、尽能行于其中;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矣”,啥意思?不是“道”不度你,而是你不“识道”!

当然,这里所说“只度精英”的精英不是指现有财富多少或当前的地位高低,而是指“有见识的人”。因为,影响命运的因素最关键在于见识。所谓见识,就是后能,就是遇到事物就能明辨是非真伪,进而做出正确的抉择和行动。通俗地讲,“见识”就是遇到机会能够把握住,遇到有用的人才能够知人善任等等。历史以来,一切成功者莫不是见识过人。楚汉争霸,刘邦项羽作为人杰,都可以说是见识过人,但刘邦的见识更胜一筹而最终胜出,原属项羽手下的能人贤才纷纷投靠了刘邦,刘邦虽然屡战屡败,但一次次都能抓住机会进行绝地反击,最终垓下一战而成。反观项羽一个范增都不能用、以及他曾有很多机会置刘邦于死地,但都错失了。由此观之,项羽不失败反而是不正常的。

 

我们说“道,无处不在”,就是随处可见,但我们却经常是见而不识。道,难道很难“识”吗?其实也不是。老子又说“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道,既然如此的易知、易行,那为何绝大多数人却不能“得道”呢?老子说,是因为他们不懂得“言有君,事有宗”——不知道自己说话和行为的目的,生活没有目标和志向,总是稀里糊涂、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而学习老子《道德经》的意义,就是要让我们活成一个明白人,不再被一些个错误理念所误导,放下枷锁,解放思想,看清目标,认准方向,用好策略,自明、自智、自强、自富、自寿,实现自我价值,而后造福社会。

 

有人会说,难道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应该成为一个善人吗?难道文始道不以“善”为最高思想嘛?文始道思想确实也是以“善”为最高境界。但是文始道文化里所说的善,是“妥善”,而不是泥古不化的愚善。须知善与恶的理念是有时空性的,不同时段、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对于善恶的定义也是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的。

就比如商代的活人祭祀和人牲殉葬,我们现在看来是野蛮,可是在那个年代却是公认的最高的善。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云南佤族都还延续着用人头祭祀的习俗。1950年国庆一周年庆典的时候,毛主席亲自接见佤族头人拉勐,就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能不能用猴子或者老虎的脑袋来代替人头祭祀呀?人家直接回复,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不能变。周恩来总理也就这个问题找人家谈话,得到的答复也是拒绝。为啥?人家就认为这就是最高的善。你就是把人家整个族群消灭,也不能改变人家的信仰是不是?毛主席和周总理两位伟人面对这个问题,采用的就是“求同存异”的策略,先放一放以后再慢慢影响和改变。此后近十年间,地方政府反复做工作、反复影响,才最终实现了以牛头代替人头来祭祀的习俗。

也就是说,善与恶没有统一标准,不同时空下的你觉得好的,那就是善。在不同时空条件下,你照着你以为最好的方向去做,那就是妥善。就比如,在和平社会你不能杀人,否则是要负法律责任的,但是如果到了战场上,多杀敌人反而能够立功,这就是不同时空下的妥善。

 

《道德经》很多处就体现了这种“周行妥善”的思想。毛主席更是把《道德经》硬生生地读成了兵书战策、机谋才略。为何他就能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领袖,别人就不行,就这眼光来说,就有其成功的必然性。

 

咱们文始道版本的《道德经》是讲“”的,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共分八十一章,“第一章道可道非恒道”是“总纲”,其余八十章有15讲“识道”,25讲“知术”,25讲“明德”、15讲“修身”,要让世人识天道、知方略、明得失、养身心

 

文始道传承的《道德经》是以“第一章:道可道、非恒道”开篇,以“第八十一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结尾。其中“识道”、“知术”、“明德”、“养身”等内容是穿插进行阐述的。识道,讲的是如何正确认识天道自然规律。知术,讲的是取法天地自然后,面对一件事儿你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去实现他。识道和知术,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就是辩证法和方法论。明德,讲的是对于“术”的取舍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很多,如何取舍就成了问题。但不管如何取舍,前提都离不开权衡利弊得失。字,在古文里与“”是同源字,都表示行为后的收获,但是“德”字后来演化成了带有的组合,表示是经过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后的智慧之得。那么,那种不经过权衡利弊得失的得,就是普通的得到的得;而权衡利弊得失后,对人对己都有交代的妥善之得,就是道德的德。

 

至于“养身”,又叫“贵生”,这可以说在道家的思想体系里是一个最最基础的理念。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一个好的“”,其他都是空谈。第五十四章里说“修之身,其德乃贞;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zhǎng];修之邦,其德乃奉;修之天下,其德乃慱”。其中“修之身,其德乃贞”的“贞”,意思是正和长[zhǎng],就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意思。这就告诉我们,你自己首先要有“能力”活好,才是一切的根本,自己都没“能力”活好,其他一切你都没资格来谈。

这里所谓是“活好”并不是世俗眼光里的“好”,而是自己价值观里的“好”。比如庄子,他有能力官至王侯将相,但是他偏不去做。他即便是饥寒交迫,他也觉得很好,这就是价值观的抉择。请注意,道家强调的是“能力”二字,有能力可以不用,但是没能力一切免谈。有本事得到、才有资格谈放下,有能力去争、才有资格谈不争,有能力实现富有、才有资格谈甘于清贫,有能力齐家、才有资格谈治国平天下,否则就是痴人呓语。

 

中国上古都是“圣者为王”“霸者为王”。霸是什么意思?霸这个字在古代是没有贬义的。“霸”的本义是每月的第一缕月光,表示第一位的意思。霸又通“伯”,本义是百夫之长,有能力管理一百人的人,进而成了一种官爵名称,是诸侯之长。要想成为王,你首先得具备“霸”的能力。所谓圣人,也是同样道理。你连一百人都领导不了,也“圣”不到哪里去。

 

那么,如何才能一步步实现“霸”或“圣”呢?这就需要方式和方法了。做事的方式方法,就是所谓的“方术”。所以,咱们决定从讲“术”入手,敲开《道德经》的智慧之门。讲完术后再讲“道”和“德”,最后再讲“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