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道可道:把握大方向,忽略细节的纠缠。
前面咱们讲完了术的25个章节,从今天开始讲属于“道”的16个章节。其中第一章算是对于道的辩证法的一个总述。咱们下面来具体看一下: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也,天地之始也。有,名也,万物之母也。故恒无,谷也,以观其眇;恒有,谷也,以观其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咱们先来看第一句: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第一个“道”字,说的是整个宇宙自然天地的本元、以及后来衍生出来的所有特性和规律。
第三个道字,同第一个。咱们重点说第二个“道”字。
第二个“道”字,有两层含义:一是可说;二是可行。
所谓“可说”,就是能够完备地、没有任何遗漏地用语言把他描述出来。
所谓“可行”,就是完全地、没有任何疏忽地全部用行动践行出来,或者说叫做实现他,或者说完全遵从道来行事。
我们说,不管是“可说”、还是“可行”,那都是办不到的,所以老子接着说“非恒道也”。
非恒道:恒是什么意思?
恒,从古至今,几乎所有的解读都是永恒的意思。但在咱们文始道文化里却不是这个意思,用的是恒字的本义,是指满月,意思是月亮的圆满无亏的那种状态。以此来比喻道的完备、无亏、无所不包、无所不备。
“道”这个东西,你如果能够用语言去完全描述他,那他就不能叫做“恒道”了。因为语言的表述力永远是有限的,永远都有言不尽意之处,永远都可能是“挂万漏一”的。
说都说不全,做就更别提了,是吧。你可以想象自己、你也可以用嘴说自己能吐口唾沫就是原子弹,扇一巴掌就能成飓风。说和想,都可以,但实际你却做不到是吧。想象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但即便想象也是不完备的,更何况现实呢?
那位说,既然做不到、说也说不到,那这个“道”还修个什么劲呀?诶,这就是修道的魅力,永远没有穷尽、永远有未知的那一处神秘性吸引你去探索,你可以无限地接近他,但你永远不能完全认知和达到。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无论科技发达到何等境地,宇宙都有我们难以认知的那一面、那一处、那一点。不要说整个宇宙,哪怕是我们整个地球,我们全部认知了吗?不要说整个地球,就我们人的身体,我们全部认知了吗?依然没有。
从神话角度来说,你修行级别再高,也只能是无限接近道祖老子,但是你却永远都取代不了他的地位。这也是修道的魅力。
那么,道为何这么难以尽知、难以尽行呢?为何他就能如此之完备无缺呢?
老子到了后面第25章对于道有这么一番描述:“有物䖵成,先天地生……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
老子认为“道”是个“䖵”成之物。“䖵”是什么东西?他是一种虫子,但这种虫子的特点是“一虫两象”,是“得阳则生,得阴则藏”,时有时无、似有似无。道,就像这么一个阴阳和合一体的虫子。他比天地诞生得还要早,是宇宙起始的元点。
老子在强调什么?道的本元特性,那是一开始就自有阴阳二性的。什么叫阴阳二性?说白了,当你到他的这一面时,他一定还有那一面。有人在此可能会想到零维空间和无极的概念。这其实是不矛盾的,我们不妨以七色板快速旋转后就会呈现出白色的现象来理解零维空间和无极的概念。白色,只不过是七色调和均匀后的一种显象,或者说白色里本就包含那七种色。所以,零维空间里本就包含多维,只不过现在还没有分解呈现出来罢了。无极里面本就有阴阳,只不过是掺和均匀了,没有分别显象罢了。大家能否理解我的这个表述?
老子把“道”类比成这个“䖵成”之“物”,也是要告诉我们这个道理,那就是,“道,是自有阴阳二性的”,他会随着不同的时空迁移而或显现或隐没。我们在某个时空里之所以看不到,只是因为他没有显现而已。换个时空,他就显现出来了。这就是道家著名的“道性本有”理念。“道性本有”理念之于道家思想来说,那是非常重要的。
至此,我们不妨把这个话题延展到易学系统。我们都知道,易学就是以道之阴阳辩证法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一套学术体系。秦汉以降,关于河图与八卦是否有联系的这个问题,由原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变成了个大问题。到宋代更是展开了空前的大辩论,欧阳修认为河图就是伪造、与八卦没有任何联系。而邵雍、苏轼、王安石等人认为河图与八卦必然有联系,但是到底是个什么联系,都说不出个子午卯酉来。欧阳修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甚至上书建议皇帝,对那些认可河图与八卦有联系的人“杀无赦”。理由是他们妖言惑众,蛊惑人心。
其实,河图推演八卦的过程是易学基础之基础,只不过外界失传了而已。幸好咱们文始道还有传承,我已经做成视频公之于众了,大家有兴趣可以去参看一下。这里有个问题,那就是历史以来众多易学大家都在试图推演河图到八卦的过程,邵雍、朱熹、蔡元定,直到清朝的江永,以及当代北京大学易学研究组,为何都没有得出真相呢?原因很简单,他们不懂得“道性本有”这个原则,从起手就错了,所以越往后越错。为什么?
因为他们把四象二爻和八卦三爻,乃至六十四卦六爻,看成了一爻一爻的叠加,而不是本性内变。这个概念怎么来理解呢?我们不妨这么来说。一爻老阳,二爻老阳,三爻老阳,六爻老阳,只不过是远看和近看的问题,远看就是一爻象,显微镜下就是六爻象。而不是两个阳爻叠加起来,就是二爻老阳;三个阳爻叠加起来,就是三爻老阳;六个阳爻一个接一个叠加起来,就是六爻老阳。这种逐步层层构建的思想和认识,那是非常错误的。历史上的那些人之所以没有能从河图推演出八卦,就是被层垒思想给误导了。就好像人的四肢是人体自我发育出来的,是阴阳二性不断地分列聚合、分列聚合,是这种内变生发出来的,不是像拼积木那样后天有人一块块给按上去的,给嫁接上去的。总之一句话,一切都是阴阳二性,自有的内变造成的。
我们绕了半天,其实是掰扯了一个历史以来就争辩不休的命题,就是“道性本有”与“道性始有”两种思想的争辩。文始道的学术观点是“道性本有”。
另外,关于道之阴阳二性的特性问题,又产生了人性善恶的四种观点:
一、人性先天自有“善恶”二性,是“善恶混杂”的。而随着后天的不同时空条件而显现迥异。
二、人性先天本无“善恶”,是后天发展出来了善恶。
三、性本善。
四、性本恶。
咱们文始道文化持有的观点是第一个:人性先天自有“善恶”二性,是“善恶混杂”的。而随着后天的不同时空条件而显现迥异。
有朋友可能会说了,你这个版本是“有物䖵成”,你可以这么说。其他版本都是“有物混成”又该怎么说?
各位,您仔细想一想。即便“有物混成”,请问“道”是什么“混成”的?你不还得说是阴阳混成的嘛!是不是?
好了,这节课时间关系,咱们就到这里,下节课再接着聊。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