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本道德经第三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1〉恶巳;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巳。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2〉之事,行不言〈3〉之教。万物作焉〈4〉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5〉。
【注释】:
〈1〉.斯:这个,是由于。〈2〉.无为:无以为,即正确的,顺应自然的,因势利导的作为。〈3〉.不言:不以语言,以身作则。〈4〉.作焉:兴起。〈5〉.不去:不失去。
译文: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由于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是由于邪恶的存在。所以有无可以相互转化,难易可以相互形成,长短可以相互比较,高下相互对立而存,音声可以相互和谐,前后紧相随,这是事物相互转化不变的规律。因此圣人顺其自然正确的治理,以身作则地行教。助万物兴起而不推辞,诞生万物而不拥有,养育万物而不依赖,功成而不自居。也只有不自居,所以才没有什么可失去的。
读后感:
在这章里,作者举了一些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双方缺一不可的道理。缺一,则对立的一方就不复存在。所以圣人明白了这些道理后,就会顺应大的趋势(自然),而选择正确的方式进行治理,这也被作者称为无为而治。而这里大的趋势就是指民生的普遍需求,万物生长发展的需求。当这趋势遇到不和谐或阻力时,圣人就会以身作则地进行引导。助力万物兴起,民族兴旺,国家强盛而不推辞。功成后却不自居,所以圣人才没有什么可失去的。
[延伸阅读1] 河上公本道德经第三章 帛书本道德经第三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