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上士〈1〉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2〉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3〉。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4〉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注释】:

〈1〉上士:品德高尚的人。〈2〉建言:古代说法,古谚语。〈3〉颣(Iei):不平坦。〈4〉大器:珍贵的器物。

译文:

品德高尚的人领会道理后,勤奋的去实践;品德一般的人听了道理后,将信将疑;品德差的人听了道理后,哈哈大笑。不被这种人嘲笑就不足以为道。所以古代有这样的说法:光明的道,看似昏暗不明;行进中的道,看似在后退;平坦的道,看似高低不平。大德好象幽深的山谷,洁白的德好象有着玷污,广阔的德好象不充足,刚健的德好象悄无声息,品质纯真的德好象巳变污。方正之极的道没有边角,象是珍贵的器物经过长期精雕细琢后才形成,象美妙的音乐几乎听不到乐音,大道没有具体形象,道隐匿没有名分。也只有道,善于给予万物且成就了万物。

读后感:

本章中三种不同人的行为,最后决定了只有品德高尚的上士能够得到道。因他可透过无华而看到光明的道,透过高低不平而看到平坦的道,透过有着玷污而看到洁白的德,透过被污浊而看到品质纯真的德。所以就能在领会道理后,勤奋的去实践,最后收获道高德盛。而品德一般的中士则疑虑重重,最后失去了机会。品德差的下士则哈哈大笑,认为这都是无稽之谈,所以这种人最终会被道所抛弃。


[延伸阅读1] 河上公本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帛书本道德经第四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