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上善若水〈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2〉,故几于〈3〉道。居善地〈4〉,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5〉。

【注释】:

〈1〉上善:至善。〈2〉所恶:厌恶,不喜欢。〈3〉几于:近于,几乎。〈4〉善地:可蓄势待发的地方。〈5〉无尤:没有过失。

译文:

至善就象水一样。水善于利润万物而不与之相争,身处人们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水的品德接近于道。身居可蓄势待发的地方,心地善良深沉,慈爱宽厚待人,言语诚实守信,善于施政治理,能妥善处理事物,善于择时而动。唯独不与人相争,所以不会有过失。

读后感:

至善的品德就象水一样。水的品德是滋润天下万物,使得万物因滋润而能生长发展,可水却不与万物相争,反而身处人们最不喜欢的地方,也就是最低处,所以水的品德最接近于道。由此水所身处的地方在道德方面就被称之为善地,这也是水蓄势待发的地方。理解了上半部分,那后面就好理解了。后面是讲圣人的品德,也是指治国者所应具备的品德:即身居可蓄势待发的地方,心地善良深沉,慈爱宽厚待人,言语诚实守信,善于施政治理,能妥善处理事物,善于择时而动,唯独不与人相争。所以其行为就不会有过失。


[延伸阅读1] 河上公本道德经第八章 帛书本道德经第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