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几乎?涤除玄览〈1〉,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2〉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3〉,能无知〈4〉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释】:

〈1〉玄览:内心深处。〈2〉天门:人的五官。〈3〉四达:天下事理。〈4〉知:欲望。

译文:

身体和魂魄的合一,能不分离吗?专注调气使身体达到了柔和,就能象婴儿一样柔软吗?清除了内心深处的污垢,就能没有了瑕疵吗?爱民及治理国家,能顺应自然而为吗?五官的开启与闭合,还能保持心灵的平静吗?明白了天下事理,就能没有了欲望吗?诞生,养育,诞生而不拥有,养育而不依赖,助万物生长而不主宰,这就是深奥的德。

读后感:

古人认为魂为人的精神,而魄为人体。人活着时两者是合而为一。人死后则魂脱离人体而归天,则魄(人体)埋入地里,这就是魂魄一定会分离。专心用气即使能让身体达到了柔软,也不会象刚出生的婴儿一样。静心养性,努力去除心里的私心杂念,就能够没有余念及瑕疵吗?这不可能,世上没有完美的纯洁,只有相对的纯洁。统治者的爱民及治理国家,能顺应自然而作为吗?这不可能绝对做到。眼、耳、口、舌、鼻的开与合,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和接受了感觉,还能保持心灵的平静吗?不能,会激起心里的涟漪。明白了天下事理,就可以没有了欲望吗?不可能,欲望只会更多。因此明白了这些道理后,圣人为了避免这些,就会诞生万物而不去拥有,养育万物而不去依赖,助万物生长而不去主宰。这就是圣人所具有的深奥的德。


[延伸阅读1] 河上公本道德经第十章 帛书本道德经第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