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绝聖〈1〉弃智〈2〉,民利百倍;绝仁〈3〉弃义〈4〉,民复孝慈;绝巧〈5〉弃利〈6〉,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7〉,故令有所属〈8〉。见素抱朴〈9〉,少私寡欲〈10〉,绝学〈11〉无忧〈12〉。

【注释】:

〈1〉聖(楷书):上为耳口,下为王;意为王在听与说。〈2〉智:谋士,智谋。〈3〉仁:虚假的爱人。〈4〉义:虚伪的礼仪。〈5〉巧:巧取,巧诈。〈6〉利:货利,逐利。〈7〉文不足:文字修饰或表述不足。〈8〉所属:归属一定范畴。〈9〉见(xian):呈现。〈10〉寡欲:清心少欲。〈11〉绝学:杜绝学习及效仿。〈12〉无忧:没有忧患。

译文:

君王若能杜绝偏听偏信,摒弃谋士,人民就能得到百倍的好处;若能杜绝虚假的爱人,摒弃虚伪的礼仪,人民就能恢复孝道与慈爱的天性;若能杜绝巧诈巧取,摒弃追逐利益,盗与贼就没有了。这三种现象,光用文字来表述是不够的,因此要制定相应的法规。这样才能呈现人的纯真朴素,减少人们的私心,使人们清心少欲;杜绝人们的效仿,国家才可免于忧患。

读后感:

春秋战国时期,是谋士发展的鼎盛时期;而许多谋士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相互勾结利用,甚至大权独揽,左右着朝廷,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所以作者提出君王若能杜绝对谋士们的偏听偏信,并且弃用谋士,人民才能得到百倍的好处;君王若能杜绝没有原则及道德底线,不分好坏的爱人,遗弃虚伪的礼仪,人民就能自然地恢复孝道与慈爱的天性。因这种没有原则的爱人及虚伪的礼仪,如在社会上推广,最终会使得人们表里不一,变得虚伪;君王若能杜绝巧诈巧取获利,提倡劳动致富,遗弃追逐利益的手段,盗与贼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以上这三种现象,光靠文字进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作者建议要制定相应的法规,使得朝廷上下都依法而行。这样才能使人们返朴归真,减少人们的私心,杜绝人们对这些的效仿,国家才可免于忧患。


[延伸阅读1] 河上公本道德经第十九章 帛书本道德经第十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