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本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原文】
希言自然。故飘风〈1〉不终朝,骤雨〈2〉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注释】:
〈1〉飘风:狂风。〈2〉骤雨:暴雨。
译文:
少说政言政令合乎自然。因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谁这样的呢?天与地。天地的狂风暴雨尚不能持久,而何况人为的政言政令呢?所以从事于以道为原则的人,他的原则同于道;以德为行为准则的人,他的准则同于德;失去道德的人,他的原则及准则同于失去道德。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去道德的人,失去道德也乐于得到他;诚信不足,就有人不信任他。
读后感:
君王若能少说政言,少发政令则合乎自然。因天地的狂风暴雨都不能持久,而何况人为的政言政令呢?政言政令如过于随意和滥用,则会使人们不知所措而产生反感,久而久之就会使人们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失去了公信力。所以以道为治理原则的人,他的治理原则就是道(国家的法规);以德为行为准则的人,他的行为就符合德;失去了道德的人,他的治理原则及行为准则就等于没有道德。所以道也愿意得到符合它的人,德也愿意得到符合它的人,失去道德也愿意得到符合它的人。如果一个人的诚信不足,人们就会不信任他。
[延伸阅读1] 河上公本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帛书本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