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本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原文】
上德不德〈1〉,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2〉,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3〉,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4〉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5〉,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6〉,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注释】:
〈1〉不德:不自诩有德。〈2〉不失德:喻自诩有德。〈3〉以为:不正确,错误的。这里喻自私。〈4〉攘臂:撸起袖子。〈5〉后德:而后会失去德。〈6〉前识者:有先见之明的人。
译文:
大德不会自诩有德,其行为本身就有德;品德差者处处自诩有德,其行为本身就无德。大德是顺应自然而无私的作为,品德差者的作为是自私的。大仁的作为是无私的,大义的作为是自私的。大礼的作为而无人响应,则撸起袖子用力扔了出去。所以失去道而后会失去德,失去德而后会失去仁,失去仁而后会失去义,失去义而后会失去礼。人们所用的礼仪,是忠信不足的表现,是祸乱产生的首要因素。所谓有先见之明的人,其实用着道的虚华表象,而愚昧人民也由此开始。因此大丈夫要身处道的纯正厚朴中,而不居身于礼仪之薄;身处真实的道理中,而不居身于道的虚华外表。所以去除了虚华的,忠信不足的;才能保持纯正的,朴实的道。
读后感:
本章讲的一方面是上德与下德本质上的区别:上德不会吹嘘自己有德,但其顺应自然无私的作为本身就是德;下德处处标榜自己有德,但其自私的作为本身就无德。另一方面讲的是上德与上仁、上义、上礼本质上的区别:上德是顺应自然原则而无私的作为,上仁是没有自然原则而无私的作为(就是无原则的去爱人),上义的作为是自私的(即所用的礼仪是服务于一定的目的),上礼的作为是虚伪的(因忠信不足,而成为祸乱之首要因素)。那些自称得道有着先见之明的人,其实是打着道的旗号,而与道没有丝毫的关系,但真正愚昧人民的,也是由此开始。因此作者号召那些大丈夫(君子)要身处道的纯正厚朴中,要身处真实的道理中。这样才能保持纯正的,朴实的道。
[延伸阅读1] 河上公本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帛书本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