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昔之得一〈1〉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2〉。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3〉。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4〉。此其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5〉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注释】:

〈1〉一:太极,道所诞生。〈2〉贞:正,正道。〈3〉蹶:动乱,祸乱。〈4〉不穀:不善。〈5〉舆:言论,态度。

译文:

从前得到过太极者:天得太极以致清明,地得太极以致宁静,神得太极以致通灵,河谷得太极以致充盈,万物得太极以致生长,侯王得太极以致坚守天下正道。这都是得到太极所致的结果。天没有清明恐将崩裂,地没有宁静恐将废墟,神没有灵通恐将消失,河谷不充盈恐将干涸,万物不生长恐将灭绝,侯王没有高贵的地位恐将引起动乱。所以高贵以卑贱为根本,高上以低下为基础。因此侯王自称为孤家、寡人、不善。这不正是以卑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人们对此议论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了。不去贪图稀少如玉的东西,要象坚硬的石头那样坚守正道。

读后感:

本章主要讲得道(太极)与失道(太极)。得道(太极)则天清明,地宁静,神灵通,河充盈,万物生长,侯王持守正道。失道(太极)后则天崩裂,地废墟,神消失,河干涸,万物灭绝,侯王引发争位之乱。所以侯王以卑贱为根本,力求保持低调,不张扬,自称为孤家、寡人、不善。这正是人们所厌恶的,由此引起了人们的非议。但只要侯王能坚定的执守正道,人们的非议最终也会变成无议了。


[延伸阅读1] 河上公本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帛书本道德经第三十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