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下皆谓我道大〈1〉,似不肖(xiào)〈2〉。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zhǎng)。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注释】:

〈1〉大:太上。〈2〉不肖:不相似,不相象。

译文:

天下都说我讲的道为太上,好象同其他的道不相象。只认可我的道为太上,所以同其他的道就不相象;若相象,久而久之就会连其细微的差别也没有了。我有三件法宝,牢牢地保持着:第一件叫慈爱,第二件叫勤俭,第三件叫不敢将身利置于天下百姓前。有了慈爱,就能产生勇气;有了勤俭,就能积累扩大;不敢将身利置于天下百姓前,就能成为天下的领导者。如今舍去慈爱且失去勇气,舍去勤俭且失去积累扩大,舍去将身利置于百姓之后而置于百姓前,这是死路一条!有了慈爱,作战则能获胜,防守则能巩固。即使上天来拯救,也是用慈爱来守护。

读后感:

天下人都说作者讲的道为大,同其他的道不相同。因为作者在他的道里有着三件法宝,并被他牢牢地保持着:第一件叫慈爱。这里我要特别的说明慈与仁的区别。慈,现在人们都理解成仁爱;我刚开始也是这样理解的,后经过深究才发现不对。因为作者是反对仁和义的,这在第十九章里就有证明。作者在十九章里提出了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而道德和仁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作者讲的道是指大自然的规律,是指大自然的原则,大自然的法则;而德是在道的原则下的善行,是遵循于道的准则。仁,在《论语》里孔子已说的很清楚了。颜渊篇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大意为: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爱,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回归于礼,这就是仁爱。”可真正能克制住自己并能持之以恒的,这世上有几人?根本没有。而克制不住自己又要表现出言行归礼的,那就只能是虚伪。在颜渊篇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大意为: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这爱人的意思就非常广泛了,也因此会失去原则性。如爱的是亲人,爱的是自己的民族,爱的是自己的国家,这还好理解;如爱的是自己讨厌的人,爱的是仇人,爱的是敌人,这真的就非夷所思了。而义(義):这字最早出现在商代,当时用于比喻礼仪,威仪,主要在祭祀中使用。由祭祀人献上羊头,手持“我”的兵器的人肃立两旁就是义。到了周代主要用于比喻礼仪。虽然在老子,孔子身后若干年,人们将义字的含义引申为道德、伦理的范畴,并以此来表示为正义,这真的就奇怪了。正义可理解为:正当的,正确的,正规的义。但这在商周是指礼仪的规范,只要符合规范的就是正义,不符合规范的就不是正义,至于参与礼仪的人是好人或坏人都不重要了。好人按规范去做可以喊“我就是正义”,坏人按规范去做也可以喊“我才是正义”,这真的让人难分真假。所以我搞明白了这些道理后,就将我译成的仁爱改为慈爱,去仁而用慈,其他的部分没什么变动。

[延伸阅读1] 河上公本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帛书本道德经第六十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