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1〉;善数,不用筹策〈2〉;善闭,无关键〈3〉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4〉。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5〉;不善人者,善人之资〈6〉。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7〉。

【注释】:

〈1〉谪(zhe):过失,缺点。〈2〉筹策:计算用具。〈3〉关键:门栓。〈4〉袭明:传承光明。〈5〉师:榜样。〈6〉资:提供借鉴。〈7〉要妙:精深微妙。

译文:

善于途行的人,不会留下车辙痕迹;善于言辞的人,不会留下语言上的瑕疵;善于计数的人,不会使用计算用具;善于关门的人,不用门栓而门打不开;善于打结的人,不用绳索捆绑而无法解开。因此圣人常善救人,所以不会放弃任何人;常善救物,所以不会放弃任何之物;这就叫传承着光明。因此行善的人,是行恶人的榜样;行恶的人,为行善人提供了戒鉴。不珍重榜样,不珍惜戒鉴,虽然聪明也会极大被迷惑,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读后感:

善于行驶的人,不会在途中留下车辙的痕迹;善于表达的人,不会留下语言上的毛病;善于数数的人,不会使用辅助工具;善于关门的人,不使用门栓而门却打不开;善于打结的人,不用绳索捆绑却无法解开。这五种不同的行业却有着相同的道理,即顺应它的趋势而为就能成就。因此圣人常善于用道救人,不会放弃任何人;常善于救物,不会放弃任何之物;这是圣人在传承着光明。行善的人,可以成为恶人的榜样;行恶的人,是行善人的戒鉴。如不重视榜样,不重视戒鉴,即使聪明也会被迷惑,这就是玄妙的道理。


[延伸阅读1] 河上公本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帛书本道德经第二十七章